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

跳過此工具列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

癌症病人接受化學治療,有哪種人工血管可以選擇?

科別 內科、其他
主題類別 腫瘤
決策類型 其他輔助治療
關鍵字 癌症(cancer)、化學治療(chemotherapy)、人工血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適用病人條件 癌症病人/需接受靜脈注射化學治療時使用。
可供選擇決策方案 植入式皮下人工血管座,週邊中心靜脈導管
使用場所 診間、病房
執行者 醫師、護理師、衛教師、個案管理師
開發團隊、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
輔助工具研發過程說明

研發過程
界定範圍:
長時間留置的中心靜脈導管不僅與病人的治療息息相關,同時也會影響其日常生活與生活品質,癌症化學治療常用之中心靜脈導管包括PORT和PICC二種導管,其執行方式、照護方式截然不同,會因為病人的喜好、生活型態與價值觀而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也臨床上亦有病人臨時反悔而需臨時變更管路種類的狀況,故需要病人一同參與人工血管的選擇。
PDA預計提供的場所、管道及使用方式:
第一次化療執行前:於門診提供PDA供病人返家觀看、提出問題,於下一次回診或第一次化療住院時與醫療團隊討論,選擇適當的人工血管進行治療。
原先的人工血管出現合併症、但是治療尚未結束時:於門診或住院提供PDA供病人觀看並提出問題,與醫療團隊討論,選擇適當維持原有的人工血管重置或是變更人工血管進行治療。
研發計畫:團隊成員依據研發計畫甘特圖擬訂活動進度,並依據進度進行。
使用者需求調查
醫療人員調查:107/9/10-107/9/14利用問卷調查了解腫瘤科病房及化療室醫療人員(未參與研發計劃人員)對原來人工血管說明工具的看法、執行決策說明的需求,共有43位醫療人員填答,包括2位醫師、4位專科護理師及37位護理師,其中48.8%認為人工血管衛教工具需要修改,100%都認為人工血管的選擇需要病人、家屬一同參與,內容說明上覺得病人最在意的項目依序為:日常生活照護方式(92.9%)、置入方式(90.6%)、置入成功率(79.0%)、早期併發症(69.7%)、晚期併發症(69.7%)、價格(55.7%),有37.2%醫護人員表示遇過原本答應做人工血管,做的當下就因沒有解釋清楚而臨時反悔的個案,甚至20.9%的醫護人員表示遇過裝好人工血管後來卻後悔的個案。有46.5%的醫療人員建議以模型輔助說明,實際訪談三位化療室護理師與二位腫瘤科醫師,其表示過去的衛教單張是分二張,病人接受到的多半是只有單一選項,無從比較,並且衛教單張的照片與實際放到身上的樣貌,有很大的差距,若使用模型輔助或實體照片說明會更清楚。
病人決策需求調查:107/9/10-107/9/14利用問卷及實地訪談調查了解目前已存有管路病人的經驗共12名,平均年齡57歲,其中7位放置Port-A、5位放置PICC,有三位病人表示若可以重來,會想換成另一種管路,病人大多表示要方便照顧為最大的考量,選這二種不同管路的決定性因素以「使用時的照護方式」及"「" 置放後的樣子」最多,有50%病人非常在意管路消毒的頻率與手術方式的置入。

證據檢索及整合
P:cancer patients with chemotherapy, adults
I :PIC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 :PORT, subcutaneous venous ports
O :complication

重要結論:
根據目前最佳的證據顯示,系統性統合分析研究與隨機分派的研究均證實化學治療病人使用PICC比PORT有較高的血栓或阻塞的機率(Chopra et al., 2013;Fang, Yang, Song, Jiang, & Liu, 2017;Patel et al., 2014;Robinson et al., 2018;Taxbro et al., 2019),但經由抗凝劑治療(Heparin或Warfarin等)可以改善症狀,不需要拔除管路(Bertoglio et al., 2020;Kang et al., 2016)。其他像是早期併發症、感染率、因不良事件拔除率、生活品質評分與長期醫療成本(>12個月每日平均醫療成本)等二者無顯著差異,故具有高血栓風險或接受易形成血栓之化學治療劑治療的患者宜優先選用PORT,其餘個案可依個人喜好或需求選擇適當導管。
最新版更新重點說明:
由於新增文獻(Taxbro et al., 2019;Bertoglio et al.,2020)文獻結果與之前文獻結果無特殊差異,故針對感染率、血栓發生率、外滲率等數據及相關內容未進行更新,僅修正三處文字敘述,以利民眾閱讀:
適用對象 / 適用狀況
為清楚顯示出適用對象 / 適用狀況,原版為「確診為癌症病人預計置放人工血管施打靜脈化療之個案」,此次將其修正為「癌症病人/需接受靜脈注射化學治療時使用」。
步驟二、您對於醫療方式的考量:
由於步驟二、欄位中無其他之選項,若臨床上發現病人有其他特殊選項的考量時,將無法紀錄病人的考量並進行評比,故增加”其他”的欄位可供醫療人員依據病人個別性來使用。
瞭解更多資訊及資源:
除原有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https://www.ecancer.org.tw/)網頁化學治療影片的資訊外,增加台灣癌症防治網(http://web.tccf.org.tw/)。
測試與修訂
(一)α test:研發團隊於2018/9/18完成初版的「醫病共享決策輔助表」,2018/9/18-2018/9/30交由5名未參與發展之醫療工作人員進行意見回饋,針對病人可理解程度平均得分3.93(最低1分、最高4分),專業適切性平均得分3.98;另給予5位化療執行中的病人(已放置過人工血管),詢問以前曾面臨決策的使用者,請其針對決策輔助表進行評分,討論人工血管決策前需要準備什麼?最在意的事項是什麼? 將其列入步驟一選項比較表中,其中病人回覆可理解程度平均得分3.95,專業適切性平均得分3.99。
(二)β test:2018/10/8-2018/10/19交給5名準備進行化學治療的病人(尚未放置人工血管)觀看,並進行試用意見回饋,評估在此份決策輔助工具能協助做人工血管管路置放決策(非常多5分、相當多4分、有些3分、一點2分、完全沒有1分),大多數認為此工具的幫助介於非常多及相當多之間,其中「對醫療選項之了解」平均4.42,而對「醫療決策的幫助」由平均4.76。
(三)質性意見回饋資料:病人對於解剖圖與實際圖片呈現方式均表示滿意,有位病人認為實際的圖片與模型更能幫助未來病人做決策時的重要參考,故團隊成員依其建議另外設計PDA模型,讓病人實際能夠了解二種管路的差異,並且不只看得到還觸摸的到真實的觸感,模擬管路置於身體時的樣子與觸感,讓病人更能夠進行決策。2018/9/20亦將模型初稿交由3位護理師審核,其表示原本使用人工皮代替皮膚觸感較不真實,不易反應出PORT存於身體內摸起來的感覺,故依其建議轉而使用市售練習刺青用皮代替,更增添真實感。
(四)最新版(第三版)修訂:2020/7/30決策輔助工具修改幅度不大,但為求能更符合病人及醫療人員之需求,針對改版後圖像後版本進一步施行βtest測試(非常多5分、相當多4分、有些3分、一點2分、完全沒有1分),以確認臨床適用性,搭起醫病溝通的橋梁,病人家屬端(量性測試*10人)及醫療專業人員端(量性測試*10人)測試結果如下:
1.病人家屬端量性測試:認為此工具幫助「對醫療選項之了解」由改善前平均4.42提升至4.89,而對「醫療決策的幫助」由改善前平均4.76提升至4.96,認同度皆為大於4 分以上之高評價(10/10),可幫助病人了解可選擇的選項與特性。
2.醫療專業人員端量性測試:對於協助病情解釋以及協助病人做出相關醫療決定皆有五分的高評價(10/10),口頭詢問醫療人員,均表示此決策輔助工具可改善告知病人各選項及比較優缺點,一致性的五分可理解程度的理解度(10/10),對於病情解釋及協助病人做出相關醫療決定亦為5分的高評價(10/10)。

參考文獻

(一) 主要參考文獻:
1. Chopra, V., Anand, S., Hickner, A., Buist, M., Rogers, M. A., Saint, S., & Flanders, S. A. (2013).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382(9889), 311-325. doi:10.1016/s0140-6736(13)60592-9
2. Fang, S., Yang, J., Song, L., Jiang, Y., & Liu, Y. (2017). Comparison of three type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 receiving chemotherapy. Patient Preference And Adherence, 11, 1197-1204. doi:10.2147/PPA.S142556
3. Kang, J., Sun, W., Li, H., Ma, E., Wang, K., & Chen, W. (2016).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vein thrombo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J Vasc Access, 17(1), 67-71. doi:10.5301/jva.5000457
4. Patel, G. S., Jain, K., Kumar, R., Strickland, A. H., Pellegrini, L., Slavotinek, J., ... Karapetis, C. S. (2014).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PICC) versus subcutaneously implanted port-chamber catheters by complication and cost for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 for non-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Support Care Cancer, 22(1), 121-128. doi:10.1007/s00520-013-1941-1
5. Robinson, A., Souied, O., Bota, A. B., Levasseur, N., Stober, C., Hilton, J., . . . Clemons, M. (2018). Optimal vascular access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 for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171(3), 607-620. doi:10.1007/s10549-018-4868-x
(二) 新增參考文獻
1. Taxbro, K., Hammarskjöld, F., Thelin, B., Lewin, F., Hagman, H., Hanberger, H., & Berg, S. (2019). Clinical impac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vs implanted port catheter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n open-label, randomised, two-centre trial.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2(6), 734-741. doi:https://doi.org/10.1016/j.bja.2019.01.038
2. Bertoglio, S., Cafiero, F., Meszaros, P., Varaldo, E., Blondeaux, E., Molinelli, C., & Minuto, M. (2020). PICC-PORT totally implantable vascular access device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J Vasc Access, 21(4), 460-466. doi:10.1177/1129729819884482

版本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