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

跳過此工具列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

短期內無法脫離呼吸器的病人要不要接受氣管造口術

科別 內科、外科、耳鼻喉科
主題類別 呼吸系統
決策類型 治療
關鍵字 氣管造口術、氣切、氣管內插管、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Tracheotomy、Tracheostomy、Endotracheal intubation
適用病人條件 因呼吸衰竭接受呼吸器治療而病情轉為穩定的病人,經由醫師判斷短期內無法脫離呼吸器者。
可供選擇決策方案 氣管造口術,維持置入氣管內管
使用場所 病房
執行者 醫師、護理師、個案管理師
開發團隊、機構 醫病共享決策推廣計畫-氣切工作小組
團隊成員

2016年第一版:召集人 余忠仁/執行團隊 刁于純、王宗曦、王秉彥、王英偉、古世基、石崇良、吳宜蓁、吳錦桐、李宜恭、周幸生、林宏榮、侯文萱、徐圭璋、翁文能、高國晉、梁蕙雯、許巍鐘、陳厚全、黃閔照、楊志偉、葉森洲、潘延健、譚家偉(依姓名筆劃排序) 廖熏香、游育苓、吳碧娟、徐珮嘉;2018年第二版:刁于純、古世基、李宜恭、侯文萱、紀景琪、陳可欣、廖熏香、劉人瑋、劉建良、鄭浩民(依姓名筆劃排序) 羅恒亷、吳碧娟、李于嘉;2020年第三版:刁于純、李宜恭、侯文萱、郭寶仁、陳可欣、陳易宏、陳祖裕、廖熏香、劉人瑋、劉建良、鄭浩民 (依姓名筆劃排序) 陳嘉珮、王郁涵、徐尚楓

輔助工具研發過程說明

一、前言
本決策輔助工具之題目為短期內無法脫離呼吸器的病人要不要接受氣管造口術,適用對象為經由醫師判斷長期呼吸衰竭經口(鼻)插管,短期內無法脫離呼吸器且病情穩定的病人,在105年開發時團隊討論因小兒氣切的決策因素複雜度高,相較之下成人較為單純,而成人又以長期使用氣管內插管治療的病人為最多數,對於呼吸衰竭而必須接受呼吸器使用的成人,在許多情況下因病情的關係,病人無法順利脫離呼吸器,醫師常會建議將氣管內插管更換為氣管造口管路,但在國內風土民情中,認為氣切等於沒希望,且不了解後續病人的照護方式,造成家屬不願意做決定並且拒絕溝通形成困難決策,希望藉由此決策輔助工具協助病人能夠了解每個選項的優點、缺點、風險及副作用,並與醫療人員討論出最適合的決定。
二、需求調查:
針對氣管造口術病人需求調查我們採用搜尋國際文獻發現一篇針對急性氣管造口術病人的經驗及對資訊的需求,文獻內容訪談八位曾進行氣管造口術的病人,訪談內容為氣切後身體的感覺、是否能理解為什麼要進行氣切及是否得到足夠的資訊,總結病人認為氣切管造成了行動上的限制,在飲食方面無法正常進食,感覺到有異物,常覺得嘴巴異常口渴,在抽痰時看到管子進入氣切管感到很害怕,但是了解氣切有利於清除分泌物,參與者描述進行氣切的沮喪以及不適,但是明白氣切是必須的,有ㄧ位受訪者將氣切視為生存的一種手段並認為若能獲得足夠的訊息將不會恐懼,認為使用傳單、模型、短片等資料告訴病人將會發生什麼事情是很有用的,經由上述總結我們能發現讓病人得到充分的資訊有助於想像。
在醫療人員的需求調查我們邀請全國醫療院所曾經有使用過此決策輔助工具之醫療人員協助修訂,採用Word檔案的追蹤修訂功能,醫療人員所回饋的內容大多在文字語意的修訂及比較表中,若只用較佳或較差,病人/家屬通常都需要進一步說明,希望能有更詳細的說明。
三、實證資料
本決策輔助工具所搜尋到的國外文獻主要為早期氣切及晚期氣切的比較,因缺乏兩選項(做氣切及維持氣管內插管)直接比較、文獻年代久遠、各篇文獻數據差異大。又因風土民情的不同,對於外國人來說並沒有所謂困難決策的原因,且在國外Guide中表示早期氣切能夠提高呼吸器脫離率,但在國內確認為氣切為放棄病人的一種治療方式,因此在搜尋適合的文獻上會較為困難,因此儘列出outcome項目,不呈現數據。
四、測試與修訂
(一)、醫療人員α測試摘要
1.針對主題及適用對象的長期與短期,大多醫療人員認為需指出短期的具體時間。
2.步驟一、選項的比較認為插管的優點呈現過少,造成篇幅上的偏頗
3.需再增加呼吸器引發肺炎的比率。
以上針對醫療人員α測試所回饋的意見,我們皆做了補充及調整,針對主題及適用對象的長期與短期的具體時間,因每家醫療機構啟動SDM的時機不同及針對長期與短期的定義不同,因此在此決策輔助表不做具體時間的說明,由各醫療機構自行定義,另外針對篇幅上的偏頗,將決策輔助表步驟一的優點、缺點、風險等項目修改為針對生活品質、照護方式、呼吸訓練等項目進行比較。
(二)、病人α測試共計收回5份,於收回問卷中僅希望氣管造口術能補充說明為氣切。
五、利益衝突聲明、製作日期、資金來源:
本決策輔助工具為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承接衛生福利部「104年度醫病共享決策推廣計畫」項下開發,並於「106年度醫病共享決策推廣計畫」、「108年度醫病共享決策推廣計畫」項下更新,資金來源為前述計畫之計畫經費編列,最終更新日期為109年11月30日。
六、更新策略:
本決策輔助工具於105年度開發,維持每2年檢視最新實證並評估更新,並已於107、109年度完成更新。

參考文獻

1.Chia-Lin Hsu, Kuan-Yu Chen, Chia-Hsuin Chang, Jih-Shuin Jerng, Chong-Jen Yu, Pan-Chyr Yang. Timing of tracheostomy as a determinant of weaning succes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study. Crit Care. 2005; 9(1): 46–52.
2.Cipriano A, Mao ML, Hon HH, Vazquez D, Stawicki SP, Sharpe RP, Evans DC. An overview 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open and percutaneous tracheostomy procedures. Int J Crit Illn Inj Sci. 2015 Jul-Sep; 5(3): 179–188.
3.Durbin CG Jr. Tracheostomy: Why, When, and How? Respir Care. 2010 Aug;55(8):1056-1068.
4.Nseir S, Di Pompeo C, Jozefowicz E, Cavestri B, Brisson H, Nyunga M, Soubrier S, Durocher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cheotomy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 case control study. Eur Respir J. 2007 Aug;30(2):314-320.
5.Damuth, E., Mitchell, J. A., Bartock, J. L., Roberts, B. W., & Trzeciak, S. (2015). Long-term survival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reated with 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3(7), 544-553.
6.Johnson‐Obaseki, S., Veljkovic, A., & Javidnia, H. (2016). Complication rates of open surgical versus percutaneous tracheostom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he Laryngoscope, 126(11), 2459-2467.

版本 2020年第三版,更新日期:2020.11.30